2023-09-06 13:24
这就跟当年汉城改叫首尔一样,背后都是民族主义。这事儿不能简单说对不对,只能说是个信号。你拍一,我拍一,你崛起来我崛起,大家全都要崛起,耶!
2023-09-06 10:26
#印媒曝印度或讨论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一、India和印度名字的由来
以前介绍过:
🔗网页链接
简单来说,这个词的辞源最早来源是今天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城信度河Sindu)。
Sindu这个名字,先被与印度文明最早接触的古代波斯人讹传为Hindu,后又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传入希腊诸国,再次被讹传为Indu,最后成为了今日英语中的India。
这些名字在中国的古籍中都有记载:身毒、信度、申毒、捐毒、忻都、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身豆、天豆、印度、印都、呬度、印土、印第亚。
这些名字,大部分都是Sindu这个词,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印度古代有很多小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不同发音的音译。
无论是从我国和尚中土到印度取经,还是印度和尚来中国传教,历史上都对这些音译名没有提出过异议。
最后敲定“印度”这个词,还是玄奘大师一锤定音。
《大唐西域记》云:“‘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所以,india和印度,其实是同源词sindu在不同的语系,通过漫长历史演变最后形成的。
这两个词本身是中性的。
由于玄奘大师喜欢佛祖传道的国度,印度在中文里甚至是个特别的美译。
但印度人民党不同意,要改india这个词。
二、印人党为什么要改成bharat?
因为政治理念。
印度确实有两个名字,这是写在印度宪法的开端之处的。
一个是india,这个名字使用广泛。
一个是bharat,这个名字基本只在印度国内使用,虽然也很普遍,但国际知名度不高。
bharat是梵语中对印度的称谓,梵语是古代印度的重要语言,无论是佛教、婆罗门教的经典和传播,很多都是使用古典梵语的。
此外,在印地语(Hindi)中,bharat和India几乎是同一个意思。
印度人民党是走“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党,和世界上所有走民族主义的政党一样,都会强调:
1. 拥抱传统文化,强调本国传统的重要性、合法性和正当性。
2. 抵制外来文化,大力打击外国文化(特别是有历史恩怨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力。
印人党否定了india这个词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认为是英国人在殖民时期带来的外来词,是殖民主义的代表!
所以india是不符合政治正确的。
bharat(婆罗多)本身就有宗教内涵,更符合1. 是印度传统文化;2. 优美又古老的梵语;3. 能够鼓动印地语选民(主票仓)的情绪。
太符合印度人民党的审美了。
大家知道印度人民党的全名叫什么?
Indian people‘s party么?不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
人家在建党的时候,就说明了自己的偏好。
所以印度改名,虽然对于我们来看就是折腾。但对于印度人民党:
1. 煽动情绪,稳固最大票仓(主要原因)。
2. 提升印度传统文化
3. 消除殖民主义余毒(虽然并不是)
4. 打击国大党(反对就可以扣不爱国的帽子)
历史悠久的大婆罗多国,赢四次,赢麻了……
2012-04-03 23:41
这不能具象化,否则美感瞬间崩塌。想象一下:似你这样清瘦的狐狸脑袋,配上马伯庸那样胖胖的狐狸身子,他爪上肯定还得掐半套煎饼,这样一步一啃地走过来……别的狐妖都不好意思说认识你们。 //@陳楸帆: 所以狐妖就是我和@马伯庸 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