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2 13:53
周末在艾柯《碎片》里读到,日耳曼民族的第一个英雄名叫Ajax。我觉得这应该不仅是巧合,老外经常硬凑这种缩写。查了一下,Ajax之父名叫Jesse James Garrett,美国人。又查Garrett这个姓氏,果然,是个德国姓。
2018-10-14 22:28
科普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挣钱或者普度众生,这就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受。还有一种是为了表达观点或者态度,这就不一定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后者也不一定就没效果。那些规矩一大堆的拽拽的网红店,不也有人去吃嘛。
2018-10-14 15:20
科普最怕死钻生活的牛角尖
科普更应该是为大众提供一种经得起考验的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该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带有强烈要求别人怎么做的腔调。毕竟,科学不等同于生活,或者说科学是万千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也只是最近几百年,科学才逐步发展成为生活的“意见领袖”。
科普不是行政命令,不能强迫或要求别人怎么去做。必须要先考虑被科普的受众(目标用户)是谁。如果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那做科普推广的人就必须要先意识到,人与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生活是他们各自一次次选择而来的。互相尊重彼此对于生活的态度和选择是最起码的。
科学和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或许你经过多年专业学术训练,认为一些科学常识是生活必备。可是,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一些人生活里有无科学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那为什么还要强迫他们接受科学的知识呢?比如,生活中有众多安慰剂效应的东西(红糖水不治痛经),科普是提供一种专业的声音和指导意见,告诉大众那东西只是一种安慰剂,从病理学或生理学角度不存在真实效用。然而,那种安慰剂效却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大众可以选择相信这种“安慰剂”是有作用的。没错,科学是严谨的,是专业的,是可被证伪的,安慰剂是不起真实“作用”的。
但生活却不是这样的,生活是最包容的一种存在,任何不影响到别人正常生活的方式和选择都应该被允许。你可能觉得了解宇宙之奥秘和生老病死是有趣的,也要接受一些人对此完全提不起兴趣。如果对于一些人来说喝了红糖水就可以得到心理上的舒缓,为什么还要在这些人跟前强调你那样是“自己骗自己”呢?!
这是生活,是每个人自己可以做选择的事情,而科学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
更何况,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人在人群中其实只是少数。不能因为你接受了科学训练就要强迫别人也和你一样。在科学跟前或许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人并不其他人高级。
最后,我想谈谈我做@奇妙心理学 的一些感想。这个账号是做心理学科普,我在最一开始就写得很清楚,这个账号是服务于产品经理的。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一些已经很成熟的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心理学研究,比如中文的阅读、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偏好等等。这些是我们学习一些外来知识、技术、做法之前必须要了解的。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特点才能做出让中国人喜爱的产品,不是吗?我会用两年时间,总结一系列可以应用在产品中的心理学研究,并免费提供给想要优化自己产品的那些人。
还有就是,大家对于科普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当我介绍了一些可以用在微博产品上的心理学研究,而一些想看抑郁症到底是什么的人就会觉得我做的不是心理学科普。
因此,我们做科普更需要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包容别人可以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情,这些选择可能并不科学,但那是他们的生活啊,你并不能帮他们过日子啊。更要理解别人的质疑和否定,毕竟大家对于科学和生活的看法也会很不一样。
科普真的最怕死钻牛角尖,给有需要的人看到即可,包容不需要的那些人也很重要!
@来去之间 @杜长军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潘海天 @河森堡 @刘大可先生 @丁香园
2020-12-07 11:19
思维能力上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