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2:32
我还记得心内科老师说的:“老年人心梗不怕,年轻人一梗就完”。//@小儿外科裴医生:好在我跑不动马拉松
2025-04-01 11:07
最新分析:马拉松比赛中的心跳骤停
3月3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2010年至2023年间美国长跑赛事(包括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中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
这篇文章是个续集,前面有个研究对2000-2009年间马拉松运动员心脏骤停事件进行了分析。
这篇则收集了随后2010-2023年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和上次的结果进行对比。
现在马拉松越来越流行了。尽管大流行期间很多比赛都减少了,但在2010-2023年间,美国还是有超过2900万名参赛者完成了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比赛,约为2000-2009年期间人数的3倍。
这篇论文有三个主要发现:
一,心脏骤停的发生率稳定:在2010-2923年的参赛者中,共记录了176例心脏骤停事件,发生率约为每10万名参赛者0.60例,与2000年至2009年期间的0.54例/10万名参赛者相近,表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保持稳定。
二,性别差异:男性跑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达86%。
另外,全程马拉松赛事中的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半程马拉松。
三,死亡率显著下降:尽管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未变,但相关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从71%降到34%)。这可能归因于赛事组织者改进了紧急医疗响应措施,如在赛道上部署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培训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CPR)。
比如,在有详细调查的36例心脏骤停事件中,均由旁观者实施了心肺复苏(CPR);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缺失的情况(共3例,占8%)仅发生在死亡者中。
研究发现了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在有明确调查结果的病例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这个结果和上次不一样,上次分析是肥厚性心肌病更常见。那时候检测手段不像现在这么全面,不少诊断是称一下心脏,重量超过范围就简单粗暴地定为肥厚性心肌病了。而现在可以更准确地查出病因。
文章中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点:
1,被救活的跑者年龄偏大。
在128名有完整信息的心脏骤停者中,活下来的人平均年龄更大(47.6岁),而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差异明显。
原因可能是年龄大的跑者心跳骤停多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了,冲刺时相对供血不足而已,躺平了供血能够跟上。而年轻人多为肥厚性心肌病,一下子更难救活。
2,长跑心跳骤停的风险比其他一些运动低。
心脏骤停的风险估计为每近17万名参赛者中发生1例,风险明显低于其他一些类似运动,比如休闲铁人三项选手每近6万人中就有1例心跳骤停。
文章分析说,马拉松长跑多为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而铁人三项比赛除了有游泳所带来的独特生理压力外,通常还涉及比长跑更剧烈的高强度运动冲刺。
这篇研究也支持“运动强度”是决定心脏骤停风险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比赛的最后四分之一阶段,即选手临近终点线、通常会加速冲刺的时段。
这些观察结果提示:针对年龄较大的长跑选手要预防心血管疾病。
上次写过一个半程马拉松赛事上两名心跳骤停的跑者都是已经有了冠心病症状但自己没有重视(🔗网页链接)。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新研究的结论:
美国长跑赛事中的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下降,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病因。快速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及时使用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微博新知博主##我的防护手册#
2025-04-01 12:15
考虑到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有五六百个土邦,说“英国人在殖民期间系统性地破坏了印度”就不客观了,更符合历史的说法应该是“英国人在殖民期间系统性地创造了印度”。//@来去之间:
2025-03-29 11:15
苏杰生说西方长期“抬华抑印”,所以与中国相比印度起点艰难
1. 印度《今日商业报》(Bussiness Today)3月23日报道,印外长苏杰生在“MindRush”峰会上说了一段非常奇怪的话。苏杰生说西方长期奉行“抬华抑印”战略,从而塑造了中印不同的国际社会形象(long-standing global dynamics shaping perceptions of China and India)。
2. 原话是:China was always—for not always, but for a long time—a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he West… praising their achievements, history, and running us down was equally a strategic compulsion. 意思是,中国一直是(起码长期是)西方的战略焦点,成就和历史得到赞扬;而贬低印度,也是一种强迫的战略意图。
3. 苏杰生认为,19世纪英国与俄国的“大棋局”是这事的根源,一直影响到最近几年中印之间发生的事。英国人在殖民期间系统性地破坏了印度,他们同时出于战略原因支持中国。19世纪,英国人担心俄罗斯会占领中国。那时,中国最大的鼓吹者是英国和美国——特别是传教士。苏杰生引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珀尔·巴克(赛珍珠),她描写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获奖,这就是西方早期帮助中国发展在文化上的铁证。
4. 最后苏杰生说,印度今天面临的(与中国的)形象竞争,始于“非常不同的起点”,所以工作更难,因此会更加努力。
5. 苏杰生的奇谈怪论,是一种“西方中心论”。因为西方打压了印度,对中国更好,所以印度起点不如中国,所以现在成就不如中国。
6. 苏杰生和印度人需要改变认知,认识到中国人是靠自己努力奋斗,而非西方帮助,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最近的进展是,印度人在铁证面前,不得不承认了中国成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苏杰生需要在BT峰会上解释“印不如中”的原因。
7. 改变认知非常重要。现在印度人认知极为错误,对中国非常敌视。一方面印度人强调西方对印度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内心却将中印摆到低于西方的地位上评判,认为西方偏向中国,这是极为扭曲的。
8. 印度人有雄心壮志,但需要改变认知。印度人要明白,与中国合作才能真正发展,就如不少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与西方合作是没有出路的,印度最近一波投机,企图用PLI生产激励计划吸引工厂从中国搬到印度,已经失败了。中印经贸合作让印度发展受益很大,证据多到中国内部都非常不满了。现在印度内部已经有所觉悟,也是被有些低迷的发展指标逼得,准备恢复中印经贸正常关系。
2025-03-31 23:06
回复@抬头看天纳:这个不容易,需要高度的自制力 //@抬头看天纳:感谢tk老师通过你分享的减肥方法,成功减肥,饮食结构也有所改变。
2025-03-31 13:06
上中学的时候,我每天中午去我妈单位吃饭。那时候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开始,她们单位也成立了一个三产公司,卖摩托,本田、雅马哈、嘉陵什么的。我妈是会计,单位干啥对她来说都一样,都是报销、发工资。
那时候摩托还是很昂贵的东西,一般人买不起。顾客大多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下海的小老板。有天中午,办公室里闲聊,有人说上午有个老板来买摩托,“掏钱像掏草纸一样”。
如今这样柔软的卫生纸对那个时代来说太过奢侈。很多家庭用稻草做的草纸充当厕纸,虽然粗糙,胜在便宜。在大家兜里普遍没多少钱的时候,能“掏钱像掏草纸一样”,一掏一大把出来,是很惊人的豪阔。
有个刚领完工资的小伙子听到“掏钱像掏草纸一样”,就很不服气,“我掏钱不也像掏草纸一样!”说着,就把刚塞进裤兜的一小卷钱掏了出来,紧紧捏着,脸上严肃而不忿。
说“掏钱像掏草纸一样”的是个泼辣的阿姨。阿姨也很较真,跟着说:“人家是随便一掏就一把,哪像你这样还要卷起来才能捏成一把。”
那个小伙子越发严肃和不忿,先把钱放回裤兜,然后又重复了一下刚才掏钱的动作,只是捏得越发紧了,“你就说我这是不是像掏草纸一样!?”
接下来的事我就记不清了。好像周围有人出来打圆场,然后话题就转向别处。
说来也怪,这个只见过一次的小伙子,我至今还记得他姓司,叫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