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11:28
2025 年 3 月 17 日,《农民日报》发表文章:《94.6吨食物浪费之痛——对粮食再“紧张”都不为过》,作者:郭少雅。以下为全文:
3月15日,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4月发生的湖南小伙“胖猫”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事件中,大量网友出于对“胖猫”的同情,通过外卖平台为其送餐祭奠。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外卖堆满了大桥的行人通道,最终导致94.6吨食物被浪费,其中一名网民甚至一次性订购了8000元外卖送上大桥。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网络时代的非理性情绪,更折射出人们对于粮食、食物的认知偏差,令人十分痛心。
94.6吨食物意味着什么?
2024年,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95公斤/亩,94.6吨相当于239.5亩农田上的粮食产量。事实上,这些被浪费的“外卖”并非全是粮食,其中有大量的奶茶和汉堡。按照肉蛋奶的粮食转化率来说,大约3至4斤原粮才能转化成1斤猪肉,那些堆在大桥上,只能被当作垃圾处置的94.6吨食物,如果折算成粮食,意味着多少亩良田一年的产出、多少农民一年的辛苦都付诸东流?!
有人说,“胖猫”短暂的一生太不容易,人走了,我点一份外卖给他,寄托哀思,称不上浪费;有人觉得,食物是我花钱买的,我不在意,别人也无权置喙;更有人认为,粮食不值钱,外卖也不贵,既不是名牌包包,更不是贵金属,用来祭奠一个令人惋惜的生命,跟“浪费”沾不到边。
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不同,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改开一代”大多没有饿肚子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吃饭”这个问题可能从不存在“吃饱”还是“饿着”的选项,只有“吃菜还是吃肉”“今天还想再吃点什么”的苦恼。但丰收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是个“常量”,吃饱肚子也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常态”。“惜粮即惜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教诲写在书上、刷在墙上,甚至被不少人觉得“过时了”、“爹”味十足。但这份刻在民族苦难记忆里的经验和教训,还真的要天长地久地讲下去,须臾不可放松。
粮食是天,是命,是和水、空气一样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的东西。我们吃饱饭也就是最近40多年的事。这份“吃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对食物的珍惜和敬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必须具备的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刻在基因中的品格。
这些年,关于粮食安全,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
这个“紧”字,首先是物质层面的“紧”。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虽然超出了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但是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饲料粮来转化,所以粮食远不能说过关。2023年末,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已经达到了606.3公斤,尚需进口来补足缺口。同时,我们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土地紧、水资源紧、环境容量紧,无论是产出的粮食还是产粮的资源,都要“紧着用”。
这个“紧”字,更是精神层面的“紧”,是“紧张谁”的那个“紧”。因为“紧张”粮食,我们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紧张”粮食,我们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千千万万农业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大国粮仓多添一份底气。而这其中,最简单也是最难的“紧”,就是“紧张”每一粒我们碗里的粮食、每一份餐桌上的食物。它需要我们将节约粮食、敬畏食物当作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人人自律,时时自省。
要知道,食物从来都不是一般的商品,不是谁买了就可以随意浪费、谁占有就可以随意处置。从资源权益角度来讲,食物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来的,浪费食物就是浪费资源,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了别人的生存权;从安全角度来讲,粮食是底线安全、生存安全、发展安全,轻视粮食的杂音一旦形成,在社会上成势,非常危险;从道德层面讲,就是要形塑“浪费粮食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共识,就是要弘扬“惜食有食吃,惜粮有粮用,惜福有福享”的主流价值;从法律层面讲,我国在2021年即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反对食物的浪费和挥霍行为。
我们再说得具象一些。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题。那些本着善良的愿望、将外卖堆满大桥的网民,想一想处于饥饿中的人们和以吨为单位被当作垃圾处理的食物,心下是否会有些许不安?善良如“胖猫”,也一定不希望人们以这种不理性的方式来怀念和祭奠他。
理性与善意从来不应背道而驰。“胖猫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情绪和情绪支配下的资源浪费之痛,而真正的善意需要建立在理性与尊重之上。每一份食物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敬意,更关乎国计民生,唯有将节约的意识融入日常,将对粮食的“紧张”刻入心间,方能避免这类浪费之痛,守护来之不易的“人间烟火”。
2025-03-16 17:46
不管钱是怎么来的,只要多到一定程度,这钱就不能认为只属于其世俗法律意义上的主人了。每个有合法伤害权的实体,都是钱的主人。
要不为什么中本聪一直藏着呢。
不过一般人倒是不用操这个心。美洲豹会吃食蚁兽,但不会吃蚂蚁。
2025-03-16 13:18
听说 DOGE 开始砍 RFE 和 RFA 了
2020-04-04 14:22
“自由欧洲电台”是 CIA 在 1949 年建的。直到 1971 年人们才知道背后是 CIA。电台的座右铭是“不自由社会中的自由媒体”。当然,在知道其每日新闻都是按照 CIA 心理战原则精心设计的之后,这个座右铭就显得颇为幽默了。
苏联解体后,自由欧洲电台应该是最不开心的机构之一,因为预算被砍了很多。所以他们后来又与时俱进,搞了“自由伊拉克电台”、“自由阿富汗电台”,等等。
针对中国的那个他们原本打算就叫“自由中国电台”,后来还是没敢这么干,把圆圈画大了一点,改为“亚洲”。
2025-03-16 12:56
又测了一下。到今天为止,不能完成该编程任务的那几家还是不能完成。//@t0mbkeeper:刚才又测了一下。半年之后,不能完成编程任务的那几个还是不能完成。 DeepSeek v3 不仅可以完成而且比 v2.5 的代码质量更高。DeepSeek R1 也行,但不如 v3 完成的漂亮。
2024-12-29 12:46
这几天很多人都表达了对 DeepSeek 3 训练成本大幅降低的惊叹。但也有人说这是“断章取义”,比如认为他们训练的只是 FP8 精度,强调他们训练用了大量高质量合成数据,并认为得到这些数据的过程所消耗的算力也应该算在训练成本里。
看了两边的观点之后我觉得好像都有道理,而我也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评价。模型训练是大玩家们的游戏。我们能关注的还是模型应用。实验室的同学已经在测试 DeepSeek 3 了,具体好不好用也还是要用了才知道。
另外,今年夏天的时候,我用我自己设定的测试任务测了一下几个大模型。国内的大模型多数都不能完成我的编程任务(🔗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只有当时的 DeepSeek 2.5 和另外一个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