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21:04
我以前说过,想问题的时候,“大概一想”是最爽的,又轻松,又快乐。如果仔细想,一来费脑子,二来可能会发现一开始想错了,又不轻松,又不快乐。但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把事情想得清楚一点,有一些做起来并不困难的基本方法。当然,费脑子可能还是会费脑子的。
比如,你觉得某某是错的,不要到此为止,而是更进一步想清楚:具体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是错的?如果你觉得某某是坏的,具体什么地方坏?为什么是坏的?如果你觉得某某造谣,具体造了什么谣?说了什么谎言?想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用包含“因为”和“所以”的句子来给出判断的理由。如果你的理由类似“因为某某 XX,所以某某是坏的”,那么再想一想是不是对于任何事物,只要 XX,就是坏的?如果不是,为什么某某 XX 就是坏的?
能坚持这样做,就超过大多数人了。更严谨的思维未必能帮你赚钱,但可以少糊里糊涂地随波逐流,少受蛊惑,少受骗。这当然不会很容易,我也做不到在每个问题上都能避免“大概一想”。
我从微博评论区整理了几个对话案例。为便于大家观看,用聊天气泡图的形式呈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只要按照逻辑去梳理,其实还是能想清楚的。当然这几个案例并不是单纯的“大概一想”,而是“大概一想”和习惯性否定相结合所带来的。图一在意识到自己“大概一想”之后选择了沉默。图二和图三在意识到问题后选择了承认问题。图四则是在隐约意识到自己一开始想错了之后迅速捏住自己的思维,决不让自己正视问题,通过插科打诨的方式继续轻松,继续快乐。
现实中,图二和图三是比较少见的。
2025-07-27 18:47
我以前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如果穿越到古代做个老百姓,那么在哪个时期相对比较好。后来发现挺难找的。往前一点看,文景之治时期还行。往后看,大概也就是宋仁宗时候还行。
大家对宋仁宗可能没什么感性认识,这么说吧:范仲淹、欧阳修、包拯、晏殊、狄青都是宋仁宗时期的,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里的太子就是宋仁宗。宋仁宗是极少数在位时间长、而且在位期间老百姓生活还不错的皇帝。据说他死的时候汴梁城到处都是百姓的哭声,数日不绝。不只是宋国百姓哭,辽国百姓也哭,甚至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哭着感叹:自从仁宗当朝,两国已经四十多年不打仗了。
但宋仁宗到底是不是个好皇上,也看从什么角度思考。宋仁宗和西夏搞了庆历和议,和辽国搞了重熙增币,都是花钱买平安。所以虽然宋仁宗维持了北方边境几十年的和平,但要说丧权辱国好像也行。不过庆历和议的前提是把西夏打败了,西夏向宋称臣。而重熙增币只是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加钱,澶渊之盟也不是宋仁宗起的头。所以好像也不能简单地说宋仁宗是投降主义。
2025-07-27 14:14
同一个问题,从公共卫生视角来看,和从具体个人视角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某种措施 A,有 10% 的可能性提高 3 年的预期寿命,或者有 30% 的可能性增加 10 % 的肌肉,或者有 20% 的可能性每天延长 30 分钟睡眠。措施 A 每年需要花 4 万元。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措施 A 可能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