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9 23:19
说东北人仗义,没人说这是偏见;说湖南人血性,没人说这是偏见。但凡说点不好的,就变成偏见了。可能还是自信的问题。足够自信才能在心理上独立于群体之外,克服作为群居动物的生物本性。
2020-06-24 22:09
跟天津人说要给煎饼果子加火腿肠,就相当于跟果粉说要给MacBook Pro装WinXP。 //@Rzhang不ok: 加火腿不是多赚么?日娃为什么要砍人家啊? //@sunwear:没有互联网tk可能在三甲医院每天看100个病人还要担心被砍。我可能还生活在天津,在卖煎饼果子吧,因为对方要加火腿肠把对方砍了。
2020-06-24 20:41
有朋友又抱怨键盘侠的问题,说过年回家看到他亲戚家的半大小子,感觉还跟智障一样。但就是这样的智障,在网上就能拿着键盘跟他决斗。
传统社会形态里,不同层次(各种意义上)的人是隔离的,一辈子都不用碰面。但现在无论谁都能到马云微博下面留言教他怎么做生意。这就是技术对社会形态的改变。已经发生,既成事实,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我们这代人因为经历了有无互联网的两个时代,如果想不开的话可能有点不适应。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人就没这个问题了,他们会视之为理所当然。
总体看这个新时代的好处还是更多的。如果没有互联网,性侵儿童的人可能在地方上使点银子就混过去了。如果没有互联网,杨超越现在可能正在因为疫情影响找不到打工的地方而发愁。
2014-03-07 12:50
今天又谈起“余额宝”,为了解释余额宝的钱相当一部分仍以协议存款形式存入银行,但为什么能有那么高利息等问题,我带着大家回忆了2011年民生银行行长说的那句话:“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网页链接
2021-07-02 10:17
又一例:🔗网页链接
2019-09-27 12:32
Nature 那篇《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789-w,你要一句一句看,那是找不出毛病的。绝对都是科学,都是实话。但是,实话不一定是好话。
你看到小孩满脸蜡黄,说“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吧”,这是实话,也是好话。
别人小孩满月,你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这绝对是实话,对吧?但这不是好话。
那怎么判断 Nature 那篇稿子是不是好话、是 “忠言逆耳”还是别有用心呢?
你们注意到选的那两张照片了没有?全文批判的是种树,怎么选的两张照片上见不到树呢?树呢?树哪儿去了?
那两张照片是甘肃民勤县的妇女在种植一种叫梭梭树的灌木,这里有详细介绍:《鹅眼:一帮留守妇女如何在沙漠种活梭梭树》kuaibao.qq.com/s/20190422A0C2RE00 。
Nature 那篇稿子说在沙漠里种树不好,应该种灌木——那为什么恰恰选种灌木的照片作为配图呢?比如你要说过马路闯红灯不好,结果配两张图全是排队等红灯的,是不是有些奇怪?
这就是窍门了,当然不能有树啊!配个绿树成荫的图看起来不就好看了吗!怎么能让你看起来好看呢?就是要选看着灰扑扑的图,才能让人感觉没啥效果还费了不少水。而绝对不能选这种图:www.sohu.com/a/300647173_114838
那选这两张照片有没有可能就是为了表达应该种灌木的意思呢?
呵呵,即便是这个种灌木的照片,当时记者拍摄并发出来的一共有十几张。如果你看过所有的照片,就会发现其中大多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充满了人定胜天的精神。但 Nature 好死不死偏偏就选了那两张看起来灰扑扑的,你猜是不是凑巧了呢?
补充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并不是 Nature 的论文,文章的作者也不是科学家。虽然作者的署名看起来很像西方人,但他其实是一个住在我们东边的邻居,同时也是黄之锋的粉丝。
以下第一张图是 Nature 那篇稿子的 Google 翻译,其余是那组照片中未被 Nature 那篇稿子选用的。
2024-10-05 14:02
回复@土星兆命:我们也有李云龙和楚云飞。//@土星兆命:《九三年》里不同立场的人惺惺相惜真的光芒闪耀。
2024-10-05 10:34
你上班远,希望小区附近建一个地铁站。他喜欢清静,希望小区附近不要有地铁站。你们立场不同,但你们可能都是好人。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乃至于是不是一个人,主要看良知是否被其它东西所淹没、是否尊重事实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