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12:04
看过《蜡笔小新》都知道风间同学经常去补习班。日本、韩国当年都搞过“减负”,也都导致了补习班数量大增。台湾甚至把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补习作为慈善来搞。儒家文化圈的上进气氛决定了“东亚怪物房”的活力,也决定了竞争的残酷。这是一体两面,我们不可能喝得到温暖的冰咖啡。//@王又又:只是为了培养好用的螺丝钉吧//@Sayrohan:只会给别人打工 就是这样的结果 无论是个人还是产业链上 都是一样 打到天顶上 最多也就是打工皇帝……🫅 仍然必须🉐具备会伺候人 会作践自己的优秀品质!😊 //@粽子蓝云舒:……真会这么疯?//@晴天荆棘:好可怕……//@叉r叉:果然有一种熟悉的平静的疯感……
2025-07-11 12:06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终极版本是新加坡。
.
刚好看到一个纪录片,讲新加坡的教育,看得我快要精神失常。
.
比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成绩作为人生命运的分界线?新加坡是用小学六年级的成绩。纪录片里的孩子们都知道,六年级的考试,就会决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工作。
仅仅六年级啊,那是连屁股都擦不干净的年纪啊。
1,当然在新加坡,小孩出生在哪里,住哪里的学区房,因此进入哪一间幼儿园,又由此升入哪一所小学,都已经早早决定好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所以竞争是从孩子出生前,家长买房开始的。
花一两千万人刀去购买学区房的家长比比皆是。买了房,还需要抽签。家长说,抽中的时候她高兴地尖叫,没抽中的当场就哭了。
2,新加坡小学都是下午2点放学,假装让孩子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结果事实是出了校门,大家就直接冲进补习班。
新加坡的商场里一般都有补习中心。补习老师说,新加坡补课很贵,但就算是没有钱的家庭,也一定会想办法去找钱给孩子补课。
老师介绍说,看,这孩子才5岁,但已经在学一年级的内容了。
主持人是周轶君,问,那她现在学了,等上一年级又学什么呢。
老师笑着说,再学一次。
周轶君问,5岁开始补课,需要补到多少岁呢。
补习老师捂住嘴笑了,好像这是一个很傻的问题。笑完她说,有人是要从5岁补到18岁的。因为新加坡很多小孩是没有完整一天时间用来休息的。
在那家补习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句标语,“我来这里不是要成为普通人,我是要成为优秀者”。
3,最让我精神崩解的,是他们的语文教育方式。新加坡以华人为主,也说中文,但学中文的过程简直是一部恐怖片。
老师教孩子写作文,必须按照固定模板走。老师:写完“我犯了错误”,后面要怎么写?
学生机械地回答:“惭愧地低下头,脸红得像熟透的蕃茄一样”。
老师露出满意的笑容,又问:会不敢直视什么。
学生答:不敢直视妈妈的目光。
老师更满意了,说,如果在“我惭愧地低下头”这里加一句?
孩子立刻回答:“恨不得地上有个洞”。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周轶君估计都看愣了,第一次看到有人把作文当成数学题来做,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标准答案。
老师解释说,想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就要把作文结构化,遇到什么题目就知道要怎么写。
周轶君问老师,但这样,是不是让语言学习少了一些什么,孩子是不是应该去感受语言?
老师说,考试成绩是第一位。
从作文的写作模式,可以看出新加坡人的规训水平。周轶君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好的新加坡人就是有着批判性思维,但却从来不说出口的人。
4,整部纪录片都充满着一种平静,熟悉,人人都接受的疯狂感。
比如,新加坡的课外补习教材,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的。
比如,新加坡是热带国家,公立小学不安装空调,只有风扇,校长说不是经费的问题,是要让孩子用身体去适应环境。
比如,用藤条打孩子,是新加坡合法的体罚手段。当地人笑着说,不打孩子的话,家长会有压力嘛。
新加坡是一个发达国家,但不倡导高福利,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努力耕耘,必须不停往前跑,人人都怕落后,他们有自己明确的“怕输文化”。已经像一种合意的病态,焦虑变成美德。
他们也把考试发挥到极致,想要把最优秀的人才筛选出来为国效力。但这种培训模式,最终得到的只有一种天才。
那教育目的,是塑造身心健康完整的人,还是筛选出最有用的人?
孩子是去上学,还是去接受一种系统化的管理?
社会只需要精英吗?
也许问题有很多,但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自尽,是新加坡青少年死因的第一名。
2019–2021年,新加坡青少年自尽率几乎再次翻倍。
.
.
.
(看到有人在问。再补充一下。这条内容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新加坡》。周轶君老师采访了一些新加坡的学校/华人/中国移居者)。
2025-07-12 10:36
🔗网页链接 我如果是银河帝国的皇帝,就会把大爷找来请他再写一遍,验证真假。如果是假的,就把做短视频的一伙人送去小行星带挖矿。
2025-07-11 21:14
刷到这个很火的大爷写高考作文,很多媒体都转载了,很多人表示看哭了,说平实质朴感人啥的。我把全文看了一下,味道太熟悉了,技巧套路都比较陈旧,我一点也没被感动,我甚至对全民感动很无语,你们平时没写过几百字的东西吗,这都看不出来吗?
这是新的起号赛道吧。
2025-07-12 09:34
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记者出马,给公众带来《犯罪现场调查》。现在大家只能看到这种《马普尔小姐探案》式的宅家推理。不过能看到这个也不错了。
2025-07-11 18:19
幼儿园#铅中毒# 案,我能回答所有疑点
前置声明:本文所写的内容是科普博主项栋梁基于公开资料查证所做的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但也不是采访调查,不能担保与真相完全吻合。我提供的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故事,请读者谨慎参考。
以下是我基于推理所还原的幼儿园铅中毒事件来龙去脉:
在麦积区教育系统颇有关系与能量的李慧芳投资兴办了4家幼儿园,并委托亲友分别管理。其中褐石培心幼儿园是2022年新开的一家,由亲戚朱敬琳担任园长,并一定程度上管理该园的财务,分享一小部分经营收益。这决定了这几家幼儿园并不属于连锁品牌,而是在经营管理层面相对独立的四家幼儿园(手动划重点)。
近几年,全国新生儿数量逐年下滑,2018年1523万,到2022年就只有956万了。而2019年至2022年出生的孩子,正是如今在褐石培心幼儿园就读的孩子。这段时间,幼儿园的招生压力逐年上升,很多民办园倒闭,而李慧芳还敢在2022年新开一家幼儿园,而且都在麦积区,正是因为她的能量可以影响,但也只能影响到麦积区的教育系统。
然而,教育系统的关系能保证幼儿园顺利开办与“平安无事”,但招生却是市场化行为,是需要自己努力的。而作为新开的褐石培心幼儿园,招生压力会格外大一些。
基于对幼儿园招生市场的理解,李慧芳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来扩大招生:
一是向家长强调幼儿园的餐食花样多,营养好,孩子爱吃。褐石培心幼儿园门楣上的LED每天滚动播放的就是幼儿园当日菜谱。
二是通过自媒体账号宣传幼儿园活动丰富,发动家长分享传播。每日餐食也是这些幼儿园自媒体账号的重要内容。
李慧芳应该是从经营角度给四家幼儿园都提出过要求,要把餐食做得漂亮些,尽量五颜六色,拍照拍视频发出去都好看,更能吸引家长报名。至于怎么把餐食做得漂亮,怎么实现五颜六色,几家幼儿园就各自想办法了,李慧芳应该是授意过可以网购色素。
以李慧芳投资的另一家蒙迪爱幼儿园为例,他们的每周食谱里多次出现过三色蜜豆吐司馒头,还有一种彩虹卷,颜色都还比较自然。
褐石培心幼儿园也接收了李慧芳的指令要求,并安排厨师网购色素来做一些漂亮的糕点,以便拍摄餐食照片视频来拉动招生。
为什么买点色素几十块钱的事情会需要园长同意,会需要大老板的指示呢?这是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地方。
原来,这里面涉及到双重违法违规的操作,所以才需要请示老板。
2024年12月1日以前,《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规定: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
这一规定,实质上等于禁止了学校使用包括食用色素在内的食品添加剂。购买色素来做菜,在食谱中没有标注(想想也知道不可能标注),本身就是违法违规行为,所以才需要上报园长和投资人同意。
另外,作为食用色素的柠檬黄有国标限定的使用范围,而发面食品是不可以使用合成色素的,可食用的色素也不行,不可食用的颜料更加不行。
按照常理,老板李慧芳和园长朱敬琳是不可能指示厨房购买彩绘颜料来做糕点的,她们有胆子违法使用色素添加剂,但不会有胆子,也没有动力去使用彩绘颜料来做菜。
问题应该是出在采购这个环节。
由于幼儿园是独立核算,且园长会有利润分成,朱敬琳有充分的动机在每个环节尽量压缩成本,厨房采购人员应该是习惯了每种东西都买同类最便宜的那一款。
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都需要用到黄色,食品加工中最常用的黄色色素是柠檬黄,这是一种合成的有机可食用色素,价格四五十元一斤,足够做几百斤糕点。
问题在于,电商平台上叫柠檬黄这个名字的,除了食用色素柠檬黄,还有一种成分为铬酸铅(化学名)的彩绘颜料,被网店命名为柠檬黄(俗称)、柠檬铬黄(通用名)。
以柠檬黄为关键词在拼多多平台搜索时,食用色素柠檬黄与彩绘颜料柠檬黄同时显示在搜索结果中,如果选择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前排就只剩下9.9元甚至更低的颜料柠檬黄了。
厨房采购人员可能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在同时采购多种物资时没有仔细核对,价格更低排序更靠前的颜料柠檬黄就被采购到了幼儿园的厨房仓库里。此处也不能排除厨房采购时虚报价格赚取差价的可能性,厨房采购吃差价在餐饮界是很常见的现象。
实际上,从厨房采购到园长再到老板,应该都不知道给孩子和老师吃的是铬酸铅柠檬黄,他们以为自己在做的是“违规使用色素添加剂”,而这种“小事”即便暴露,凭老板的关系可以轻松搞定。
这就是为什么褐石培心幼儿园敢于把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放进食谱里公开发布出来,也敢于把这些染色糕点留样待查。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在给孩子投毒。
这也是为什么玉米肠卷的铅含量会比三色发糕更高,因为玉米肠卷是纯黄色,三色发糕只有一部分是黄色,铬酸铅含量不同。
最开始有多名孩子出现异常症状时,少数家长就是带孩子在天水当地医院测出来血铅超标并在7月1日报警的。这时候,教育局和公安机关肯定直接找了幼儿园老板李慧芳来询问情况,而李慧芳因为不清楚厨房用了铬酸铅柠檬黄的情况,肯定是矢口否认与幼儿园有关,所以坦然接受了对留样食品与环境样本的全面检测。
这时候,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怀疑环境出了问题,主管领导开始担心自己要担责,也担心家长出现集体维权影响社会稳定,于是,一条瞒报维稳计划经过领导班子讨论后被迅速实施。
当地医院接到指示,于7月2日对涉事幼儿园的孩子集体采样检测血铅,同时不得擅自将真实检测结果告知家长,逼急了就口头报一个合格的假数据,总之先把事情压下来再说。
这也是之前大家想不通的点,一个幼儿园的老板有什么能量让当地动用市里的力量去命令医院检测数据造假,因为一开始大家都不认为是幼儿园的问题。
然而,大量家长基于对本地政府做事风格的了解,不相信、不接受集体检测血铅的合格结论,选择把孩子带到西安的大医院复查就诊。而当地政府尚未争取到省里的维稳支持,暂时无法干预到西安医院的检测结果,这才出现了两地血铅检测数据相差几十倍的明显做假的情况。
7月2日晚间或7月3日白天,对褐石培心幼儿园留样食品与环境样本的检测结果出来了,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当地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出在幼儿园的食品,于是紧急前往幼儿园仓库检查,并控制幼儿园相关人员展开讯问调查。
这也是为什么事发之后,幼儿园方面并没有删除厨房监控记录,也没有销毁用剩的彩绘颜料,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7月3日,当地发布第一份通报,定性为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幼儿血铅超标的案件。
到这时,事情就变成了当地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负面新闻,对当地政府来说,家长安抚控制和舆情管理就进入了“常规操作”的轨道。
“大政府”的特点正在于此,因为平时什么都要管起来,所以发生什么破事都要担心问责,哪怕事情只是一家幼儿园胡乱操作搞出来的恶果,当地政府也会积极介入去维稳和弹压舆论。
到这时,铅中毒事件肯定已经上到了省委讨论,省里决定介入并接管“负面舆情”的管控。但省里出于控制负面舆情伤害范围的考虑,决定只出力不具名。
于是,7月8日,以当地市级联合调查组名义发布了第二份情况通报,意图让幼儿园把全部责任背下来,定性为偶发的、孤立的刑事案件,尽可能撇清省市两级政府的监管责任,也尽可能避免舆情聚焦在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正是因为存着上面的这份心思,市级联合调查组在撰写通报时着力突出了园长和老板同意后厨人员购买彩绘原料用于食品制作,意在强调主观犯罪恶意,希望把案子做成铁案。
殊不知,园长指示购买彩绘原料给孩子投毒这种完全违背常理的说法激发了公众更强烈而广泛的质疑,令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有什么更大的阴谋与黑幕。
你说当地政府冤吗?也的确是有那么一点点冤,毕竟这一次铅中毒至少主因不是环境污染,幼儿园的愚蠢操作也很难预防。
但归根究底,当地政府是不冤的。
惯性的维稳思路让他们选择第一时间指使医院造假数据掩盖真相,急于甩脱责任的想法使得他们在第二份通报中刻意误导,再加上2016年铅中毒事件有检测结果造假的前科,第二份通报引发公众和媒体普遍质疑,那是一点都不冤的。
最后是关于铬酸铅的一些特性:
1.铬酸铅柠檬黄能够做出颜色鲜艳、均匀且没有异味的糕点,这个已经有博主通过实验还原了。人们之前质疑的彩绘颜料有异味,指的是丙烯等常见颜料,铬酸铅柠檬黄在浓度不高时是没有明显异味的。另外,铬酸铅虽然不溶于水,但作为粉末经揉面分散后能够均匀染色。
2.铬酸铅纯品的铅含量高达64%,即便是便宜的不纯的涂料,铅含量也会在50%以上,足以引起幼儿铅中毒。
3.铬酸铅中含有的六价铬也是有毒有害物质,更是一类致癌物,但六价铬的消化道吸收率低于10%,相比铅要小很多,所以幼儿出现铅中毒的同时并没有因为铬中毒而致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不至于急性致死,但铬对幼儿健康的伤害和铅一样不容忽视,而当前受害幼儿的血液检查项目并不包含铬,只覆盖了铅与镉。
当务之急,应该对孩子们的铬中毒情况进行针对性筛查,及时介入救治!
这也是联合调查组报告非常混蛋的一点,明明已经查获了彩绘原料,知道是什么成分,但就是不公开出来,以至于电商平台没能及时处置,7月10日我在拼多多搜索柠檬黄时,食用色素仍然与彩绘颜料混同出现,同时家长和医院也无法及时针对性确定治疗方案。
批准发布这份调查通报的人,有罪!
郑重声明:本文所写内容是基于已知公开信息的推理还原,不代表官方发布,不承诺与事实完全相符,请谨慎参考。
2025-07-11 18:37
根据 2009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美国的 ADHD 大约 1/4 被归因于儿童时期接触了铅。关键是从这项研究看,血铅 > 13 μg/L 就可能导致 ADHD。 🔗查看图片 //@来去之间:#涨姿势#
2025-07-11 16:51
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ADHD小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经常被指责:不努力,不用心,故意作对!
但其实,他们不是故意作对,也不是不努力不用心。
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篇论文显示:ADHD 儿童大脑前额叶皮层厚度发育到厚度峰值的年龄中位数是10岁半,非ADHD 的孩子是7岁半,ADHD 儿童的大脑皮层发育滞后3年。
他们知道要等待,要坐在椅子上,要控制自己,不要插话,但是真的是做不到。
前额叶又被称为理性脑,从神经机制的角度来讲,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因为ADHD 能控制冲动、起抑制作用的前额叶脑区活跃度不足,或者和前额叶相关脑区的神经连接效率有关。
#你好我的小孩##在微博过暑假# 🔗脑科学小高博士的微博视频
2025-07-11 15:56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来去之间:??? 🔗查看图片 //@来去之间:“这次事件在官网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些记录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罪魁祸首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些铅中毒事件受害的是儿童,但明确事实是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5-07-10 12:35
美国在两年前爆发过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食物铅中毒事件,而且中毒的几乎都是儿童。
2023年10月,北卡罗来纳州的卫生部门(NCDHHS)在儿童常规的血铅筛查中,发现4名3岁以下无症状幼儿的血铅水平异常(超过5ug/dL),这4名孩子来自三个家庭,他们之间没有关联。
同时北卡的一名儿科医生也上报铅中毒事件,一对夫妇家里有两名幼儿铅中毒。县里的卫生官员检查了他们家的水、油漆、灰尘和土壤,但是没有找到罪魁祸首,儿科医生建议家长检查一下孩子们吃的东西。通过排除法,他们确定唯一孩子们吃过、但父母没吃过的食物,就是Wana Bana牌的苹果肉桂果泥。
这个事件很快通过北卡的州和县的卫生部门上报给了FDA和CDC,该品牌的果泥立即被全国召回,CDC也发布了全国的健康警报,指出吃过这个品牌果泥的孩子可能存在血铅超标,同时FDA扩大了调查范围,检测其他品牌果泥是否有这个问题。
随着调查的扩大,全美发现约500名儿童疑似与食用苹果肉桂果泥相关的铅暴露案例,其中北卡确诊22例。
那么,为什么苹果肉桂果泥会含有铅呢?FDA检查了Wana Bana的其他果泥(包括菠萝香蕉味、苹果香蕉味和芒果香蕉味等),都没有发现铅超标,所以怀疑肉桂可能是污染源。肉桂(Cinnamon)是一种常见香料,用于一些食物和饮品的制作。FDA调查发现这批果泥的生产厂家来自厄瓜多尔,最终确认肉桂就是罪魁祸首,而根源在于肉桂供应商在肉桂中违规添加的铬酸铅,目的是为了增强色泽和增加重量,从而提高肉桂的价格。
尽管FDA和CDC的相应已经非常快速高效了,也明确了铅和铬超标的源头,但是仍然有至少五百名孩子因为吃这些果泥而导致了血铅异常,有可能出现影响他们终身成长的损伤。
这次事件在FDA和CDC官网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些记录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罪魁祸首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些铅中毒事件受害的是儿童,但明确事实是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5-07-11 13:4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0 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儿童铅中毒的文件。这份文件统计了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印度最为严重,有 2.76 亿儿童血铅超过 50μg/L 的正常值,其中 0.64 亿儿童超过 100μg/L。美国血铅超过 50μg/L 的儿童有 123 万,超过 100μg/L 的 16 万。
如果想知道其它国家的数字你们自己查吧。
2025-07-11 12:45
我以前说过,科研也有政治正确。比如你现在去研究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十有八九会犯忌讳。现在这个领域的政治正确是所有种族在所有方面都差不多,没什么可比较的。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种族”根本不存在,没法研究。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近二十年前开始关注营养学。当时有位英语专业的朋友翻译了一本相关领域的书,请我帮忙审阅。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就开始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
所以我对近二十年相关领域的气氛变化有一些感性认识。从某个时刻开始,这个领域的政治正确就变成了营养补充剂无效,大量研究开始朝这个方向转——或者不直接说无效,但总之就是倾向于让你感觉无效。这个变化的时间点基本和西方的提速降费是一致的。我并不特别肯定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但倾向于认为有一点关系。提速降费带来的整体向左转,可能也会影响研究者们,让他们下意识觉得如果有一种简单的办法能让少数吃了某些药丸的人活得更好是不公平的。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的社会撕裂加剧,左派崛起右派也崛起,这股子正确劲儿又有点往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