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14:05
#特朗普宣布打造全球首架第六代战斗机F-47# 中国六代机露了一小脸,波音就来活儿了,美军里相关的人都有饭了。
2018-03-05 12:44
你们琢磨一下:即使是美国军方人士中最忠诚的那些,是否希望中国裁军、削减军事领域投入?即使是中国军方人士中最忠诚的那些,是否希望美国裁军、削减军事领域投入?
2025-03-26 13:25
#厌蠢其实是种情绪暴力# “情绪暴力”这个词造的秒,“暴力”,“暴力”当然是不好的,于是一下就占领了制高点。
人们并不总是厌蠢。小猫打翻牛奶,会被称作“萌蠢”。人们不但不讨厌,还很喜欢。因为人并不将猫视作和自己平等的对象。贵族会鄙视另一个不懂礼仪的贵族,但不会觉得农夫的粗鄙有何不妥。因为贵族并不将农夫视作和自己平等的对象。
厌蠢,是因为还将那些蠢者视作同类,所以才认为不该如此之蠢。如果已经平和地接受了有些东西就是蠢的,那自然就不会厌了。
2025-03-25 21:12
与之相对的是柳树在文艺作品中一贯以柔弱形象出现,然而柳树在秋天落叶很晚,春天发芽很早。//@张天英tiry://@老Fin:现在还有耐心免费讲知识的人需要大家爱护。//@蔻蔻梁:顾老师可爱!
2025-03-25 19:46
#梅花傲霜斗雪是个误会#
文艺作品中往往把梅花塑造成“不畏严寒”的形象,但梅花其实是喜暖畏寒的植物,花期不在冬天,而在早春。
从花发育上来说,梅花的花芽在日平均气温5℃以上才解除休眠开始萌发(即所谓“生物学零度”)。即使是最耐寒的梅花品种,有效积温也要到50d·℃以上才会开花,而大部分品种开花需要的有效积温是100多,盛花期有效积温则超过220。
有效积温的算法是(日平均气温-生物学零度)×天数,如果日平均气温是10℃,50d·℃的有效积温意味着这样的天气要累计10天以上才能让梅花开放。气象上,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10℃,第一天即为入春日。按这个标准梅花显然是春天开的。当然,日均温9℃持续13天也能达到上述标准,要是据此认为梅花冬天也能开,那就是你对。
从地域上看,梅的野生分布是西南山地到长江流域一线,最北不超过大别山。观赏梅花的起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人类活动扩散到全国各地。梅花被引种到黄河以北是相当晚近的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梅花开放时间不一,总的来说是越往南开得越早。在岭南地区,梅花可以早在12月就开花,但这些地方的腊月显然和寒冬扯不上什么关系。在海南,由于冬季气温过于温暖,梅花没有经历足够的低温时间,发育节律会出现紊乱。具体表现是开花不够集中、枝头叶花果同现,导致观赏价值下降。在长江流域,梅花一般是春节前后开放;而在北京,则要推迟到3月份;再往北没多远,梅花就不能露地越冬了。所以梅花的“耐寒”,顶多是耐暖温带温和的冬季,而不是中温带真正的严寒。
顺便说个题外话。大家可能听说过日本的“樱前线”,即樱花从南向北次第开放的时间序列和地图上的预测。我国的赏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梅花还是我国的备选国花,应该有类似的预测体系,让赏梅变成全国参与的盛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气象部门、园林部门和各地自然观察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最后说一下“雪中梅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景象,是因为有倒春寒。三月飘雪在长江流域都不是稀罕事,更不要说华北地区了。在温暖春日的感召下开放,却迎头挨了一场雪,梅花若有意识,肯定也是不开心的。就好比把一个人剥得赤条条的扔到冰天雪地里,然后在旁边齐声赞美他战天斗地不畏严寒,这不找挨骂么?
总而言之,文艺作品描写特殊的景象并做艺术夸张,这没问题。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的价值观赋予植物,我虽不取,也能理解。但在梅花身上,二者合而为一,就成了歌颂虚假的东西。
这没有必要。
#做自然的朋友##微博公开课#
2025-03-25 20:46
2021 年夏天,中概股已经从最高点跌掉一半,疫情也看不到尽头。公司的年轻人本来就有很多困惑,这时问题就更多了。于是企业文化部请我做了这场《有用•无用》的分享。公司里有八千多人看了直播,不少人在弹幕里开玩笑说自己是跪着看的。
当时我感觉自己有点像部落里的长老,在火堆旁给年轻的猎人们讲述和黑熊搏斗的经验:🔗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