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1:14
AI 业务大多在亏钱,能赚钱的却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图片类应用。Google 的 Gemini 2.5 Pro 出来没多大水花,只有专业圈子叫好。OpenAI 的 GPT-4o 支持图片生成了,就一下掀起新高潮。人类毕竟还是肤浅的视觉动物。
2025-03-27 22:52
人类看到“圆筒水平放置”,想到的是轴向水平放置。人类看到“圆筒旋转”,想到的是绕着轴旋转。人类看到“圆筒表面写着字”,想到的是字写在外表面,且字是正着的。但AI就不一定了。
2025-03-27 21:58
你们可以试试看哪些大模型能写出这个程序:
生成一个 3D 动画视频,视频中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筒,圆筒缓慢旋转,圆筒的表面写了一首《静夜思》。
2025-03-27 21:58
你们可以试试看哪些大模型能写出这个程序:
生成一个 3D 动画视频,视频中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筒,圆筒缓慢旋转,圆筒的表面写了一首《静夜思》。
2025-03-27 20:48
还有罗小黑的作者遗弃了真正的罗小黑,也是类似的情况。所以我写了这个故事:🔗网页链接 //@出版人周筠:#书写的意愿甚至超过了她们直面生命本身的意愿#
2025-03-27 12:24
门罗也好,李翊云也好,给人的感觉是,书写的意愿甚至超过了她们直面生命本身的意愿。门罗是多年漠视女儿受到的伤害,反而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李是在她的文字中看不太到关于父母责任的反思(真的没有吗),反而一直在写孩子生活死亡的各种细节。她们都把自我的观察、写作放到足够大,以致生命本身受到的戕害她们都选择了有意无意的回避,给人感觉是书写更重要,比生命之为完整的生命更重要。我完全不能赞成这一点。林奕含当然也是写的,甚至是以当事人的角度来写的,但她很显然看到了问题所在:文学有时并不可靠,地位再高不至于高过生命本身。
李翊云的大儿子问她:你理解痛苦,而且你把痛苦写得那么好,那你为什么要生下我们呢?
其实她儿子问得非常好,是痛苦更重要,还是写更重要,还是生命更重要?这三者当然很多时候是交织的,不一定完全分得开,但如果必须三选其一,压倒另外两个,应当选择哪一个?父母不该以其早慧、尊重其自由意志等作为理由,为自己的责任开脱——是有必要引导孩子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生命观的。
李文中反复提及一句话:人必有一死,且并不幸福。这句话预设的前提已然是“人是要死的,人必遭受痛苦”——这确是事实。但这只是一个维度的事实。它挤压甚至是忽略了另一个维度:人曾活着,也能体验幸福。即便面对死也有西哲比如海德格尔提出要“向死而生”,其落脚点仍然在“生”,其中很重要的途径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之所以是诗意栖居,就意味着并非给生命下一个定义,定一个框架——必然如此,或者非此即彼,而是通过人的感受、体验、沉思等进入到一种丰富又充盈的生存意境,这个意境只可能通过作为实体的生命才能创造,与生命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海氏所谓“此在”,并不割裂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不因所谓的理想、理念而否认生命作为实体获得诗意和美好的可能,甚至更强调生命、理想、环境之间“游戏”共生、互相氤氲的状态,其指向性更富有活力、更趋于幸福。
如果再进入到中国传统的儒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会发现贵生的思想,及人如何在天地自然中滋养生命,激发生命美好可能(天人合一)的思想,俯拾皆是。庄子所说“逍遥游”是,孔子“吾与点也”更是。海氏受老子学说影响,其哲学论述多少隔了一层,但儒道思想贯穿于国人生活的每一天,只不过很多时候“日用而不知”罢了。
说这么多,其实最想说的是,作为现代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如何在世事纷扰、诸般压力之下,增强自己,同时也传递给小孩感知幸福的能力,将自身拔擢于痛苦的能力,已变得极为重要。关于这一点,如果多多用心,或可减少一些悲剧的发生。